吕廷杰: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将重新定义5G时代
2019-08-11 15:43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来源:人民邮电报   吕廷杰

这两天,鸿蒙操作系统因为在华为合作伙伴大会上的正式亮相,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。但操作系统毕竟不像折叠屏手机那样,看得见、摸得着,所以对它诞生的重要意义,以及对未来5G应用的影响,需要详细地分析一下。

如果说,2007年1月,乔布斯用苹果手机和APP STORE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;那么,鸿蒙操作系统的诞生,将重新定义万物智联的5G时代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
目前到来的5G技术,不仅要解决人与人、人与计算机、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问题,还要连接万物,实现万物智联。因此,连接物的能力必然成为5G的杀手级应用(KILL APPLICATION),还会在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过程中,产生新的机遇与挑战。

在鸿蒙系统正式问世前,我曾提过,鸿蒙应该不单单是安卓的备胎,而是一个具有战略意图、可以改写游戏规则的基础设施。

在3G技术问世初期,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处在战国时代,那时,同时竞争的手机操作系统有诺基亚的塞班、微软的WINDOWS MOBILE、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等。而这一次,尽管谷歌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替代安卓的Fuchsia操作系统,却让华为抢占了先机。那么抢占这个先机有什么好处?

在网络经济时代,有一些可以决定产业发展趋势的规律,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,叫做“达维多定律”。具体是说,进入市场的第一代数字产品,往往能够获得50%的市场份额,后面再进来的企业,则共同瓜分剩下50%的市场份额。这意味着,数字经济竞争是垄断式的竞争。

垄断式竞 争,就是需要去争夺第一名,所以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打造过程中,想致胜就需要“快人一步”。谁先进入市场,谁就能占有50%的市场份额。如果这个领域还具有成本的弱增加性(边际效益递增),最终就会形成大者恒大、赢者通吃的局面。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的“来往”、中国电信和网易合作的“翼信”,最终输给了“微信”的主要原因。

所以,也就有了韩国抢先宣布第一个上马了5G,以及美国AT&T抢着说在两个城市布置了5G(但后来都被网友调侃说是4G+,是假5G)的现象。

当然,鸿蒙要想达到50%的市场份额,还必须要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。这就要从鸿蒙操作系统的三大特征说起,也就是:开源化、全场景和微内核。这也是网络经济的三大特征。为了便于理解,这里我并没有沿用华为自己所阐述的技术方面的四大特征。

开源化,是鸿蒙操作系统的第一大特征。而开源化软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免费。为了便于开发者开发利用,开源系统的源代码通常是开放的,例如LINUX操作系统。开源的操作系统犹如高速公路之类的基础设施,这对于广大有志于在5G时代一显身手的创新、创业者而言,无疑是一大福音。然而,对于华为而言,开源的操作系统,更有利于快速打造基于物联网、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应用场景下的新生态。此外,对于我们摆脱对国外操作系统的依赖性,鸿蒙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
那么什么是全场景?打个比方,操作系统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,全面协调着所有演奏家们的演奏、以完成特定的曲目。以往的操作系统,基本上都是面向任务或者功能来设计的,而鸿蒙则声称是面向场景的。

区别在哪里?例如,自动驾驶是车联网的一种功能,而自动泊车则是一种应用场景,后者需要考虑更多的线下因素。由于5G时代的应用大多是O2O的,也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,所以,鸿蒙操作系统基于应用场景来进行设计,走的是一种面向5G应用的先进技术路线。

但是,要想做到全场景,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。例如,早期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,连不同型号的手机都不能兼容。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,一个朋友发给你一段视频,你要看时,系统却说:对不起,你的手机无法显示,请到电脑上用浏览器打开此链接。所以,后来就出现了专门做不同手机内容适配的中间件的公司。

但是,一个操作系统要想对异构化、多场景实现全兼容,就必须要有杀手锏。现在看来,鸿蒙的这个杀手锏就是微内核技术。与传统操作系统的宏内核技术不同,微内核技术将操作系统的整体功能拆解为一个个子模块,这就如同乐高积木一样。各种功能模块犹如不同形状的积木块,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,自由搭建成所需要的功能组合,这,也正是5G网络切片技术的核心思想。

微内核操作系统不仅具有普适性、灵活性,而且还将十分安全。为什么说微内核可以带来更大的安全性呢?

第一点,风险被分散化了。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,就类似于航空母舰的隔水密封舱,是分布式结构,即使被打漏几十甚至上百个密封舱,舰艇也不会下沉。

第二点呢?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“选控图”理论。

“选控图”理论是由北京邮电大学著名教授张公绪提出的,张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运筹学的,然而他在国际上最著名的成果是“选控图”理论。

大家可能听说过千分之三法则,又叫做6西格玛理论或者休哈顿控制图理论。它是指,在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,在每一千件产品中,抽样出的次品数量不得超过三件。否则视整批产品为不合格。然而,这种统计学方法的最大缺陷是,检测到的是产品整体的质量,但每个产品是由一道道工序和许多零部件组成的,例如,一台电视机开机不亮,是哪里的问题呢?根本无从下手,很难管控。

张公绪教授的贡献就在于,用统计学方法,把产品质量分解为工序质量。因此可以非常精准地定位到问题点,从而可以进行精准控制,他所创造的这个方法就叫做“选控图”理论。我想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,宏内核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就如同对产品整体进行质量控制,而微内核,则相当于选控图分解后的工序质量的精准控制。

此外,正如华为的余承东总经理在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,宏内核如同一个大房间,你只需一把钥匙就可以进入;但是微内核,你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。所以,安全等级也大幅度提升了。
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微内核技术因为功能的分解,将有可能带来系统协同上的效率降低。我分析,鸿蒙的秘笈或者说核心竞争力,可能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。正如在企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,我们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的协同吗?

因此,对于鸿蒙的发展,我们有理由给予持续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